每年8月底或9月初,教育部会将推免名额指标下达到各个高校,一般会以通知的形式发出。

如2016年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16〕8号)、《关于下达2017年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名额和单独考试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名额的通知》(教学司〔2016〕10号)。
可以说,取得保研名额意味着保研之路已经成功了一半,原则上选择保外就必须获得本校的保外资格,同时拿到接收单位的接收函。因此,9月份务必关注本校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各类动态和政策。
1. 本校的推免工作何时正式开始?
正式推免时间各高校略有不同,但均集中于9月份,具体时间需查询各学校研究生院或教务处网站,也可参考前几年官方推免文件或咨询研招办老师及以往成功保研的学长学姐。各高校将名额下放到各个学院和专业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2. 各个学校的保研名额是如何确定的?
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类型的保研名额确定方式,其中最多的一类就是以学校成绩排名并适当参考加分项来确定的。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成绩计算方法。
【方法一】加权平均成绩(绝大多数高校以此为准):

有些高校还存在另外的名称,即GPA。
【方法二】平均成绩(少数学校):即相加每个学科分数后除以总学科数目,不考虑学分的影响。
具备保研资格的学生最终学习成绩只有很小的差别,所以分数精度要求很高,可能会保留到小数点后三位,任何一门课程成绩的差异都会影响最终的学习成绩排名。

课程成绩不及格对保研有何影响?
不同学校要求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必修课和指定选修课不及格可能会有影响,任选课影响不大或无影响。
(1)一些学校规定,大学期间任意学科成绩低于60分则取消保研资格,此类政策较为苛刻,遇到较为棘手的选修课或某些不能控制的因素导致挂科而失去保研资格,是比较可惜的。
(2)一些学校允许期末考试不及格,但必须通过补考,补考不过者则取消资格,补考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后加至最终智育成绩中。
(3)一些学校还有较为苛刻的政策,如硬性规定大学期间任意学科成绩均不能低于70分(或低于70分课程不能多于4门)。
4. 学习成绩排名是本校确定保研资格的最终排名吗?
一般来说,学习成绩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最终排名还要根据其他方面综合体现。有的学校会综合考虑科技竞赛、论文发表、专利等情况,并给予一定比例的加分。某些学校还会在大四开学的时候组织一次推免考试,以一定比例计入最后的成绩。
可能涉及的加分项有:
① 发表重要论文或本科期间完成课题;
② 担任校内重要职务,如学生会主席等;
③ 英语四六级成绩达到某一分数(一些学校规定六级未通过者取消保研资格);
④ 获得某些重要奖项: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等;
⑤ 获得夏令营预录取通知书。
以上为推免过程中常见的加分项目,不同学校、院系的规定差异较大,加分比例也有所不同,具体情况可以咨询本学院负责老师,或请教本专业已成功保研的学长学姐们。
5. 专项指标
每个学校除了根据学习成绩排名分配保研名额,还有一类专项指标,也称为个性化保研或者科技保研等等。专项指标是学校为保护某些因成绩无法达标、但具备特殊才能的学生而设立的特殊指标,不占用上述通知下达的名额。
专项指标在每所学校差异很大,需仔细解读本校政策。比较常见的有国家级奖项(如挑战杯、建模大赛)、SCI文章发表和专利已转化应用等等。
6. 推免类型的选择:学术型or专业型?保内or保外?
前文已经叙述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的定义和区别。需要注意的是,拿到专业型推免名额的学生只能填报专业型硕士,而拿到学术型推免名额的学生既可以填报学术型也可以填报专业型硕士。
那么对于这两种类型,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呢?我们的建议是,专业型要比学术型进入名校的门槛低,所以对于你没有把握的名校可以选填专业型硕士,而对于有把握的学校,则可选填学术型。
关于选择保内还是保外,需要结合学校的规定进行选择。一些学校规定,选择保外或者保内,机会只有一次,如果选择保外,但最后未被任何院校接收,那么同时也将失去保内资格。有的学校则对保外和保内没有限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也是相对宽松的政策。
还有部分高校针对本校学生申请外校研究生的数量有所限制,比如有的高校规定只可以申请3所院校(即教务处只为每一名学生开具3份资格证明或者只能在申请表上盖3次公章),也有高校规定,同一时间内只能申请一所院校,只有失败后才可以申请另一个。